【论文笔记】Multi-Task Learning as a Bargaining Game
Abstract
本文将多任务学习中的梯度组合步骤视为一种讨价还价式博弈(bargaining game),通过游戏,各个任务协商出共识梯度更新方向。
在一定条件下,这种问题具有唯一解(Nash Bargaining Solution),可以作为多任务学习中的一种原则方法。
本文提出Nash-MTL,推导了其收敛性的理论保证。
1 Introduction
大部分MTL优化算法遵循一个通用方案。
- 计算所有任务的梯度 g 1 , g 2 , ⋯ , g K g_1,g_2,\cdots,g_K g1,g2,⋯,gK
- 使用某种聚合算法
A
\mathcal{A}
A,聚合梯度,得到联合梯度
Δ
=
A
(
g
1
,
⋯
,
g
K
)
\Delta=\mathcal{A}(g_1,\cdots,g_K)
Δ=A(g1,⋯,gK)。最后采用单梯度优化算法更新模型参数。
目前还没有原则性的、公理化的聚合方法。
本文将梯度组合视为一个合作讨价还价式博弈(cooperative bargaining game)来解决,每个玩家代表多任务中的一个任务,每个玩家的收益(utility)是梯度,所有玩家通过协商找到彼此达成一致的方向。
这个情景让讨价还价式博弈可以使用,从公理化的角度分析该问题。
在一定的公理下,讨价还价式博弈有唯一的解,称为纳什讨价还价解(Nash Bargaining Solution),这个解式最公平的,是最优的。
贡献:
- 本文刻画了MTL的纳什讨价还价解,推导了一个有效的算法逼近这个值。
- 从理论分析了本文方法,在凸和非凸的情况下建立了收敛性保证。
- 实验表明Nash-MTL取得了最先进的效果。
2 Background
2.1 Pareto Optimality
MTL优化问题是多目标优化问题(multiple-objective optimization, MOO)的一个特例。
给定目标函数
ℓ
1
,
⋯
,
ℓ
K
\ell_1,\cdots,\ell_K
ℓ1,⋯,ℓK,一个解
x
x
x的效果可以通过目标值
(
ℓ
1
(
x
)
,
⋯
,
ℓ
K
(
x
)
)
(\ell_1(x),\cdots,\ell_K(x))
(ℓ1(x),⋯,ℓK(x))向量来表示。
MOO的主要性质是:由于向量上不存在自然的线性排序,因此并不总是可以比较解,因此没有明确的最优值。
我们说一个解
x
x
x优于
x
′
x'
x′,当且仅当
x
x
x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上更好,而在其他任务上不差。
没有其他解更优的解,称为Pareto optimal,所有这样的解的集合成为Pareto front。在没有额外假设或用户偏好先验的情况下,无法从Pareto optimal中挑出最优解。
对于非凸问题,如果某点在包含它的某个开集内是Pareto最优的,则定义该点为局部Pareto最优。
如果某点存在梯度的凸组合,且梯度为0,则该点为Pareto stationary。Pareto stationary是Pareto optimal的必要条件。
2.2 Nash Bargaining Solution
在一个讨价还价博弈问题中,有 K K K个玩家,每个玩家的收益函数 u i : A ∪ { D } → R u_i:A\cup\{D\}\rightarrow\mathbb{R} ui:A∪{D}→R,这个是每个玩家都希望最大化的。 其中 A A A是可能达成的协议的集合, D D D是不能达成协议的谈判破裂点,如果玩家没能达成协议,则玩家会默认 D D D。
定义可能的收益集
U
=
{
(
u
1
(
x
)
,
⋯
,
u
K
(
x
)
)
:
x
∈
A
⊂
R
K
U=\{(u_1(x),\cdots,u_K(x)):x\in A\subset\mathbb{R}^K
U={(u1(x),⋯,uK(x)):x∈A⊂RK,
d
=
(
u
1
(
D
)
,
⋯
,
u
K
(
D
)
)
d=(u_1(D),\cdots,u_K(D))
d=(u1(D),⋯,uK(D))。
假设
U
U
U是凸紧的,
U
U
U中存在一个点严格优于
d
d
d,称为存在
u
∈
U
u\in U
u∈U,使得
∀
i
:
u
i
>
d
i
\forall i: u_i>d_i
∀i:ui>di。
对于这样的收益集 U U U,两人讨价还价问题存在唯一解,该解满足以下性质或公理:Pareto optimality,对称性,无关方案独立性,仿射变换不变性。
Axiom 2.1 Pareto optimality
被认同的方案不能劣于其他方案。
Axiom 2.2 Symmetry
交换玩家的顺序后,最优解应当不变。
Axiom 2.3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(IIA)
将收益集 U U U扩大到 U ~ ⊋ U \tilde{U}\supsetneq U U~⊋U,解决方案在原始集合 U U U中, u ∗ ∈ U u^*\in U u∗∈U,那么最优解将仍是 u ∗ u^* u∗。
Axiom 2.4 Invariance to affine transformation
将收益函数 u i ( x ) u_i(x) ui(x)变换成 u ~ i ( x ) = c i ⋅ u i ( x ) + b i \tilde{u}_i(x)=c_i\cdot u_i(x)+b_i u~i(x)=ci⋅ui(x)+bi, c i > 0 c_i>0 ci>0,如果原始最优解的收益为 ( y 1 , ⋯ , y k ) (y_1,\cdots,y_k) (y1,⋯,yk),那么变换后的最优解是 ( c 1 y 1 + b 1 , ⋯ , c k y k + b k ) (c_1y_1+b_1,\cdots,c_ky_k+b_k) (c1y1+b1,⋯,ckyk+bk)。
满足以上公理的唯一点被称为Nash bargaining solution,为
u
∗
=
arg
max
u
∈
U
∑
i
log
(
u
i
−
d
i
)
s
.
t
.
∀
i
:
u
i
>
d
i
(1)
u*=\arg\max_{u\in U}\sum_i\log(u_i-d_i) \ s.t. \forall i:u_i>d_i\tag{1}
u∗=argu∈Umaxi∑log(ui−di) s.t.∀i:ui>di(1)
3 Method
3.1 Nash Bargaining Multi-Task Learning
给定一个MTL优化问题和模型参数
θ
\theta
θ,目标是在以零点为中心,半径为
ϵ
\epsilon
ϵ的球
B
ϵ
B_\epsilon
Bϵ内找到一个更新向量
Δ
θ
\Delta\theta
Δθ。
在讨价还价博弈情景下,可达成的协议为
B
ϵ
B_\epsilon
Bϵ集合,谈判破裂点在零点(原参数
θ
\theta
θ不更新)。
定义每个玩家的收益函数为
u
i
(
Δ
θ
)
=
g
i
T
Δ
θ
u_i(\Delta\theta)=g_i^T\Delta\theta
ui(Δθ)=giTΔθ,其中
g
i
g_i
gi是模型参数为
θ
\theta
θ时任务
i
i
i的损失梯度。由于收益集是凸紧的,且收益是线性的,可以得出:可能的收益集合也是凸紧的。
基于主要假设,如果
θ
\theta
θ不是Pareto stationary,那么梯度是线性无关的。
在此猜想下,谈判崩裂点
Δ
θ
=
0
\Delta\theta=0
Δθ=0是列于
B
ϵ
B_\epsilon
Bϵ中其他的解的。
如果
θ
\theta
θ不在Pareto front中,那么Nash bargaining solution具有如下形式:
Claim 3.1
令
G
G
G为一个
d
×
K
d\times K
d×K的矩阵,该矩阵第
i
i
i列为梯度
g
i
g_i
gi。
arg
max
Δ
θ
∈
B
ϵ
∑
i
log
(
Δ
θ
T
g
i
)
\arg\max_{\Delta\theta\in B\epsilon}\sum_i\log(\Delta\theta^T g_i)
argmaxΔθ∈Bϵ∑ilog(ΔθTgi)的解是
∑
i
α
i
g
i
\sum_i \alpha_ig_i
∑iαigi,其中
α
∈
R
+
K
\alpha\in\mathbb{R}_+^K
α∈R+K是
G
T
G
α
=
1
/
α
G^TG\alpha=1/\alpha
GTGα=1/α的解,
1
/
α
1/\alpha
1/α是逐元素倒数操作。
proof
该目标函数的导数是 ∑ i = 1 K 1 Δ θ T g i g i \sum_{i=1}^K \frac{1}{\Delta\theta^T g_i}g_i ∑i=1KΔθTgi1gi。对于所有 Δ θ \Delta\theta Δθ向量, ∀ i : Δ θ T g i > 0 \forall i:\Delta\theta^T g_i>0 ∀i:ΔθTgi>0,每个任务的收益函数以 Δ θ \Delta\theta Δθ的范数单调递增,显然 B ϵ B_\epsilon Bϵ球面上的解肯定是最优的。因此,最优点上的梯度 ∑ i = 1 K 1 Δ θ T g i g i \sum_{i=1}^K \frac{1}{\Delta\theta^T g_i}g_i ∑i=1KΔθTgi1gi一定是径向的,如 ∑ i = 1 K 1 Δ θ T g i g i = λ Δ θ \sum_{i=1}^K\frac{1}{\Delta\theta^T g_i}g_i=\lambda \Delta\theta ∑i=1KΔθTgi1gi=λΔθ。
由于梯度之间互相独立,有
Δ
θ
=
∑
i
α
i
g
i
\Delta\theta=\sum_i\alpha_i g_i
Δθ=∑iαigi,
∀
i
:
1
Δ
θ
T
g
i
=
λ
α
i
\forall i:\frac{1}{\Delta\theta^T g_i}=\lambda \alpha_i
∀i:ΔθTgi1=λαi。(向量之间线性无关)
下降方向内积为正,因此可以得到
λ
>
0
\lambda>0
λ>0。设定
λ
=
1
\lambda=1
λ=1来确定
Δ
θ
\Delta\theta
Δθ(范数可能更大)的方向。
现在找到bargaining solution的问题已经简化为找到一个 α ∈ R K \alpha\in\mathbb{R}^K α∈RK, α i > 0 \alpha_i>0 αi>0,使得 ∀ i : Δ θ T g i = ∑ j α j g j T g i = 1 α i \forall i:\Delta\theta^T g_i=\sum_j\alpha_j g_j^T g_i=\frac{1}{\alpha_i} ∀i:ΔθTgi=∑jαjgjTgi=αi1,这等价于 G T G α = 1 / α G^TG\alpha=1/\alpha GTGα=1/α,其中 1 / α 1/\alpha 1/α是逐元素取倒数。
现在为该解提供一些直观的说明。
首先,如果所有的
g
i
g_i
gi是互相正交的,则有
α
i
=
1
/
∣
∣
g
i
∣
∣
\alpha_i=1/||g_i||
αi=1/∣∣gi∣∣,
Δ
θ
=
∑
g
i
∣
∣
g
i
∣
∣
\Delta\theta=\sum \frac{g_i}{||g_i||}
Δθ=∑∣∣gi∣∣gi。这是明显的尺度不变解。
如果非相互正交,可得:
α
i
∣
∣
g
i
∣
∣
2
+
∑
j
≠
i
α
j
g
j
T
g
i
=
1
α
i
(2)
\alpha_i||g_i||^2+\sum_{j\neq i}\alpha_j g_j^T g_i=\frac{1}{\alpha_i}\tag{2}
αi∣∣gi∣∣2+j=i∑αjgjTgi=αi1(2)
∑
j
≠
i
α
j
g
j
T
g
i
=
(
∑
j
≠
i
α
j
g
j
)
T
g
i
\sum_{j\neq i}\alpha_j g_j^T g_i=(\sum_{j\neq i}\alpha_j g_j)^T g_i
∑j=iαjgjTgi=(∑j=iαjgj)Tgi可以被认为是任务
i
i
i对其他任务的影响。
- 如果这个值是正值,说明存在正向影响,其他任务的梯度有助于第 i i i项任务。
- 如果这个值是负值,说明存在负面影响,其他任务的梯度有碍于第 i i i项任务。
当该值为负值时,Eq.2等式左边变小,需要通过
α
i
\alpha_i
αi变大来补偿。
当该值为正值时,
α
i
\alpha_i
αi变小。
3.2 Solving G T G α = 1 / α G^T G\alpha=1/\alpha GTGα=1/α
本节描述如何通过一系列凸优化问题有效逼近 G T G α = 1 / α G^TG\alpha=1/\alpha GTGα=1/α的最优解。
定义
β
i
(
α
)
=
g
i
T
G
α
\beta_i(\alpha)=g_i^TG\alpha
βi(α)=giTGα,希望找到一个
α
\alpha
α使得
∀
i
,
α
i
=
1
/
β
i
\forall i, \alpha_i=1/\beta_i
∀i,αi=1/βi,或等价于
log
(
α
i
)
+
log
(
β
i
(
α
i
)
)
=
0
\log(\alpha_i)+\log(\beta_i(\alpha_i))=0
log(αi)+log(βi(αi))=0。
令
φ
i
(
α
)
=
log
(
α
i
)
+
log
(
β
i
(
α
)
)
\varphi_i(\alpha)=\log(\alpha_i)+\log(\beta_i(\alpha))
φi(α)=log(αi)+log(βi(α)),
φ
(
α
)
=
∑
i
φ
i
(
α
)
\varphi(\alpha)=\sum_i\varphi_i(\alpha)
φ(α)=∑iφi(α),目标是找到非负
α
\alpha
α使得
∀
i
,
φ
i
(
α
)
=
0
\forall i,\varphi_i(\alpha)=0
∀i,φi(α)=0。于是优化问题变成:
min
α
∑
i
φ
i
(
α
)
,
s
.
t
.
∀
i
,
−
φ
i
(
α
)
≤
0
,
α
i
>
0
(3)
\min_\alpha\sum_i\varphi_i(\alpha),\ s.t.\forall i, -\varphi_i(\alpha)\leq 0, \ \alpha_i>0\tag{3}
αmini∑φi(α), s.t.∀i,−φi(α)≤0, αi>0(3)
约束是凸的且线性的,但是目标函数是凹的。首先尝试解决下面的凸目标函数:
min
α
∑
i
β
i
(
α
)
,
s
.
t
.
∀
i
,
−
φ
i
(
α
)
≤
0
,
α
i
>
0
(4)
\min_\alpha\sum_i\beta_i(\alpha),\ s.t.\forall i, -\varphi_i(\alpha)\leq 0, \ \alpha_i>0\tag{4}
αmini∑βi(α), s.t.∀i,−φi(α)≤0, αi>0(4)
这里最小化
β
i
=
g
i
T
G
α
≥
1
/
α
i
\beta_i=g_i^TG\alpha\geq 1/\alpha_i
βi=giTGα≥1/αi约束下的
∑
i
β
i
\sum_i\beta_i
∑iβi。虽然这个目标函数并不等价于原始问题,但却非常有效。很多情况下,得到的
φ
(
α
)
=
0
\varphi(\alpha)=0
φ(α)=0,符合需求。
为了进一步近似,考虑下面的问题:
min
α
∑
i
β
i
(
α
)
+
φ
(
α
)
,
s
.
t
.
∀
i
,
−
φ
i
(
α
)
≤
0
,
α
i
>
0
(5)
\min_\alpha\sum_i\beta_i(\alpha)+\varphi(\alpha),\ s.t.\forall i, -\varphi_i(\alpha)\leq 0, \ \alpha_i>0\tag{5}
αmini∑βi(α)+φ(α), s.t.∀i,−φi(α)≤0, αi>0(5)
在目标函数中加入
φ
(
α
)
\varphi(\alpha)
φ(α)可以进一步减小
φ
(
α
)
\varphi(\alpha)
φ(α),虽然这可能导致问题是非凸的。但此时解可以被迭代地改进,通过将凹项
φ
(
α
)
\varphi(\alpha)
φ(α)替换为其一阶近似
φ
~
τ
(
α
)
=
φ
(
α
(
τ
)
)
+
∇
φ
(
α
(
τ
)
)
T
(
α
−
α
(
τ
)
)
\tilde{\varphi}_\tau(\alpha)=\varphi(\alpha^{(\tau)})+\nabla\varphi(\alpha^{(\tau)})^T(\alpha-\alpha^{(\tau)})
φ~τ(α)=φ(α(τ))+∇φ(α(τ))T(α−α(τ))(泰勒展开)。其中,
α
(
τ
)
\alpha^{(\tau)}
α(τ)是第
τ
\tau
τ轮迭代的解。这里只替代目标函数中的
φ
\varphi
φ,不替代约束中的。由于没有改变约束,对任意的
τ
\tau
τ,
α
(
τ
)
\alpha^{(\tau)}
α(τ)总是满足原问题的约束。
最后,下面的命题表明,原始目标随 τ \tau τ单调递减:
Proposition 3.2
在Eq.5的优化问题中,将目标函数表示为 φ ( α ) = ∑ i β i ( α ) + φ ( α ) \varphi(\alpha)=\sum_i\beta_i(\alpha)+\varphi(\alpha) φ(α)=∑iβi(α)+φ(α)。于是对于所有 τ > 1 \tau>1 τ>1, φ ( α ( τ + 1 ) ) ≤ φ ( α τ ) \varphi(\alpha^{(\tau+1)})\leq \varphi(\alpha^{\tau}) φ(α(τ+1))≤φ(ατ)。
3.3 Practical Speedup
许多主流MTL方法的缺点是需要所有任务梯度来获取联合更新的方向。当任务数量 K K K很大时,非常耗费计算资源。
实际操作中发现,使用特征级梯度作为共享参数的替代会显著降低本文方法的性能。
本文提议:每隔几次迭代,更新一次梯度权重
α
(
t
)
\alpha^{(t)}
α(t),而不是每次迭代。这种方法在维持原有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运行时间。
Algorithm 1 Nash-MTL
输入:初始参数向量 θ ( 0 ) \theta^{(0)} θ(0),可微损失函数 { ℓ i } i = 1 K \{\ell_i\}_{i=1}^K {ℓi}i=1K,学习率 η \eta η。
对于每一轮迭代 t = 1 , ⋯ , T t=1,\cdots,T t=1,⋯,T:
计算任务梯度 g i ( t ) = ∇ θ ( t − 1 ) ℓ i g_i^{(t)}=\nabla_{\theta^{(t-1)}}\ell_i gi(t)=∇θ(t−1)ℓi
将矩阵 G ( t ) G^{(t)} G(t)的每一列设置为 g i ( t ) g_i^{(t)} gi(t)
通过 ( G ( t ) ) T G ( t ) α = 1 / α (G^{(t)})^TG(t)\alpha=1/\alpha (G(t))TG(t)α=1/α获得 α ( t ) \alpha^{(t)} α(t)
更新参数 θ ( t ) = θ ( t ) − η G ( t ) α ( t ) \theta^{(t)}=\theta^{(t)}-\eta G^{(t)}\alpha^{(t)} θ(t)=θ(t)−ηG(t)α(t)
返回: θ ( T ) \theta^{(T)} θ(T)
5 Analysis
现在分析本文方法在凸和非凸情况下的收敛性。
即使是单任务,非凸优化也可能只收敛到一个稳定点,因此需要证明本文方法可以收敛到Pareto stationary点,即梯度的某个凸组合为0的点。如前所述,仍然假设在非Pareto stationary点时,梯度之间互相独立。这个假设排除了如两个相同任务的边缘情况。
通过将Assumption 5.1中的Pareto stationary替换成局部Pareto optimality,可以证明算法收敛到局部Pareto optimal point。
这一假设具有重要意义,意味着可以避免任意特定任务中的局部最大值和鞍点。
Assumption 5.1
对于由本文算法得到的序列 { θ ( t ) } t = 1 ∞ \{\theta^{(t)}\}_{t=1}^\infty {θ(t)}t=1∞,集合中任意一点和任意极限处的梯度向量 g 1 ( t ) , ⋯ , g K ( t ) g_1^{(t)},\cdots,g_K^{(t)} g1(t),⋯,gK(t)都是线性无关的,除非该点是Pareto stationary。
Assumption 5.2
假设所有损失函数都是可微的,有下界,并且所有的次级集合都是有界的。输入域是开放且凸的。
Assumption 5.3
假设所有损失函数都是光滑的:
∣
∣
∇
ℓ
i
(
x
)
−
∇
ℓ
i
(
y
)
∣
∣
≤
L
∣
∣
x
−
y
∣
∣
(6)
||\nabla\ell_i(x)-\nabla\ell_i(y)||\leq L||x-y||\tag{6}
∣∣∇ℓi(x)−∇ℓi(y)∣∣≤L∣∣x−y∣∣(6)
Theorem 5.4
令
{
θ
(
t
)
}
t
=
1
∞
\{\theta^{(t)}\}_{t=1}^\infty
{θ(t)}t=1∞为由
θ
(
t
+
1
)
=
θ
(
t
)
−
μ
(
t
)
Δ
θ
(
t
)
\theta^{(t+1)}=\theta^{(t)}-\mu^{(t)}\Delta\theta^{(t)}
θ(t+1)=θ(t)−μ(t)Δθ(t)生成的参数序列,
Δ
θ
(
t
)
=
∑
i
=
1
K
α
i
(
t
)
g
i
(
t
)
\Delta\theta^{(t)}=\sum_{i=1}^K\alpha_i^{(t)}g_i^{(t)}
Δθ(t)=∑i=1Kαi(t)gi(t)是Nash bargaining solution
(
G
(
t
)
)
T
G
(
t
)
α
(
t
)
=
1
/
α
(
t
)
(G^{(t)})^T G^{(t)}\alpha^{(t)}=1/\alpha^{(t)}
(G(t))TG(t)α(t)=1/α(t)的解。
设
μ
(
t
)
=
min
i
∈
[
K
]
1
L
K
α
i
(
t
)
\mu^{(t)}=\min_{i\in[K]}\frac{1}{LK\alpha_i^{(t)}}
μ(t)=mini∈[K]LKαi(t)1。于是,序列
{
θ
(
t
)
}
t
=
1
∞
\{\theta^{(t)}\}_{t=1}^\infty
{θ(t)}t=1∞存在一个子序列收敛于Pareto stationary point
θ
∗
\theta^*
θ∗。进一步地,所有的损失函数
(
ℓ
1
(
θ
(
t
)
)
,
⋯
,
ℓ
K
(
θ
(
t
)
)
)
(\ell_1(\theta^{(t)}),\cdots,\ell_K(\theta^{(t)}))
(ℓ1(θ(t)),⋯,ℓK(θ(t)))也收敛到
(
ℓ
1
(
θ
∗
(
t
)
∗
)
,
⋯
,
ℓ
K
(
θ
∗
(
t
)
∗
)
)
(\ell_1(\theta^*{(t)}*),\cdots,\ell_K(\theta^*{(t)}*))
(ℓ1(θ∗(t)∗),⋯,ℓK(θ∗(t)∗))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blog.csdn.net/xhyu61/article/details/141817875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资源,如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更多内容请关注自学内容网(zxcms.com)!